年轻的Facebook联合创始人扎克伯格总被笑称为“大男孩CEO”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知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日前发表文章称,Facebook的年轻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经常被笑称为“大男孩CEO”,因为他年轻、傲气,经验不足,也因此经常被模仿。他有两项重大任务,首先是带领Facebook发展壮大,其次是自己的不断成长。
文章称,Facebook和扎克伯格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现象,扎克伯格为此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他虚心请教,向成功者学习,创立了公司的“黑客之道”文化,发展初期打造高管团队,不拘一格降人才;发展壮大后进行管理制度创新,避免发展遇到瓶颈。
以下为《Fast Company》杂志对扎克伯格这位“大男孩CEO”的报道:
这是一个会心的轻松时刻,也是9月这一天伊始一个*的内部笑话,否则一整天将全部被商业所占据。这是2011年F8大会的一天。这个面向Facebook开发人员和社交媒体创新者的会议举行时间不固定,但基本上每年一次,现在已经成为Facebook忠实者的朝圣之旅。这也是马克扎克伯格的大量粉丝仅有的几次在线观看他们这位不喜欢聚光灯的英雄在台上表演CEO该做事情的机会:主题演讲。女士们,先生们,马克扎克伯格。人群中立即爆发出一阵笑声,仅仅几秒之后,这些由工程师、设计师、品牌宣传员、营销专家、非营利组织成员、学者、博客写手和投资者组成的与会者就发现,他们被“耍”了。
站在台上的是喜剧演员安迪萨姆伯格(Andy Samberg),但他完全装扮成了一副扎克伯格的样子,穿着随意,牛仔裤,阿迪达斯凉鞋。“我首先要专注于几个关键问题,”他说,“首先是真实身份的重要性。我……”他停顿了一下,手放在胸口,“和马克扎克伯格。”对于Facebook员工们来说,这是一个开心的时刻。而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身份问题。Facebook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走在成功的道路上,原因在于数以亿计的人们对于在Facebook网站上共享真正的自己持开放态度,虽然刚开始速度较慢,但随后用户越来越多。正是这种真实使得Facebook凝聚了8.45亿用户。如果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仍然在世并建立了Facebook页面,那么他的状态可能会这样写:媒介并不仅仅是讯息,媒体就在我们中间。
大男孩CEO
但是这个时刻首先也最应该属于扎克伯格,多年来他一直面临着自己的身份问题:“大男孩CEO”。年轻、傲气,但又难免处理不当,使人很难相信扎克伯格能够在成为主导的商业世界里存活,同时由于电影《社交网络》里的情节,一些人会永远认为他就是一个有缺陷的偏执机器人,不顾一切地窃取你的代码、你的个人数据,还有你的女朋友。“我不会过多地想这些问题,”当我问及他如何处理这些麻烦、衡量自己的言论的时候,扎克伯格说,“我知道人们为何需要这些对话,为何要问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想它的。”
五年前,我*次见到了扎克伯格和他的同事们,当时Facebook仅有1900万用户,并且即将向外部开发者开放自己的平台。回顾对Facebook员工、投资者及其生态系统中的人们进行报道400个小时,包括去年12月底的一次参观,以及超过7个小时的与扎克伯格一对一采访,有一个事实非常明显:*能够导致Facebook在统治互联网的道路上翻车的因素只有年轻CEO的经验不足。他过去从未担任过这样的职务,另外由于自己的强硬谈判,他也不会从这个岗位上遭到驱逐。(Facebook称目前处于IPO之前的静默期,因此拒绝扎克伯格为这篇报道而接受采访。)但通常所指的控制狂在更大规模的战略中可以形成真正的理想。“很多企业担心犯错,他们不敢承担一点风险。”在公司2009年*次搬进加州帕洛艾尔托具有规模的科技园区之后,扎克伯格说,“企业建立之后,人们就可以用失败来彼此评判。如果我们某一年,或者五年表现不好,我也不会炒掉自己。如果情况确实不妙,我也不必伪装。我创建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价值。”
千年一代
今年2月,作为确保实现目标的措施之一,扎克伯格请求投资者们支持这家他仍然拥有57%投票权的公司发行股票。在随招股说明书发布的一封致潜在投资者的信中,他制定了公司的指导原则,并称之为“黑客之道”。这是给Facebook赋予一个身份的词语,这是一家挑战假想、快速前进、勇于冒险、共享信息,并从其他聪明人身上学习经验的公司。公司日常的工作方式更加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延长的编码会议,员工们争相发明新产品。“你会一遍又一遍地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为什么?’。”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洛里戈勒(Lori Goler)这样形容这种由“千年一代”(平均年龄28年)形成的文化,他们质疑每一个功能的目的,并期待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们在一间大房子里共同编写代码,我们产生伟大的想法,并快速行动,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被超越。”将这种风气转化为商业需要这位年轻CEO将黑客理念同样灌输到自己脑海里。作为一个不断学习经验的人,扎克伯格用严格的纪律将自己转变为一名符合他所建立的公司身份的CEO。扎克伯格在2007年对我说:“看看,我们如此年轻,我们*次来到硅谷的时候,我们知道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他发表这些观点的时候22岁,而进驻硅谷时他年仅20岁。
黑客之道
扎克伯格是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在个性尚未完全成型之前就拥有巨大权威的CEO之一,他的才智足以使自己承担一个项目。可以说,他作为CEO的不断成熟和Facebook的开放文化,都可以看作是有史以来最漫长的黑客之道的结果。
我*次到访Facebook是在2007年2月,这是一次普通的采访。我每天从早到晚都与扎克伯格一对一,中间的一些会议有助于了解这家公司。*次见面时,扎克伯格迟到了20分钟,手捧着一大盒Cheerios麦圈,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过于劳累的报童,而非一个全新的媒体巨头。当天晚些时候,时任Facebook首席运营官的硅谷资深人士,也是Facebook最早的“成年”员工之一欧文范纳塔(Owen Van Natta)告诉我说,“这些孩子们每天都吃太多的麦圈。”扎克伯格承认说,他早早起床“做了一些事情”,然后又睡着了。他讲的似乎是实情:睡眼惺忪,穿着前一天为《Fast Company》拍照时同样的着装。他是一个友好、古怪的大男孩与一位正在成长的哲学家的结合体。他会谈到自己对《吉它英雄》和麦乐鸡的喜爱,然而又时不时地将话题转回到开放与人与人连接方面,以及他认为Facebook将会改变世界。随着网站的发展,扎克伯格已经经受了多次检验,包括向13岁以上所有人群开放网站,以及进入对手众多的图片共享市场,并凭借一个简单的改版产品打败了其他竞争者。
作为“大男孩CEO”,扎克伯格学到的最重要经验来自于Facebook在美国企业界的*波风靡浪潮。2006年,他用很多时间与维亚康姆和雅虎等公司交涉,但这两家公司都拒绝向Facebook投资10亿美元。公司不断烧钱,扎克伯格坐不住了,而他总不上班又令很多员工心生不满,他们不知道自己的CEO到底在想什么。我们会不会被出售?不会出售?融资?Facebook联合创始人贾斯丁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回忆起那段时期时为自己的好友辩护说:“我们即将要做什么,不开会了?我们正在通过与这些人的交流了解这个世界。”
高管团队
但是扎克伯格领悟到了这样一则信息:“我要更加开放。”在硅谷传奇招聘专家罗宾里德(Robin Reed)的鼓励下,他聘请了一个高管团队,帮助自己确定并培养管理这些快速发展公司必备的技能。他开始学习和评价周围的成功人士与公司,向他们请教领导公司的秘诀。Accel资本合伙人、Facebook早期投资者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说:“他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扎克伯格建立了定期召开全体会议的制定,这样所有员工都可以直接通过他得知公司的最新情况,他还开始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组织结构设计和个人责任。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担任首席运营官之后最早进行的重要工作就是在扎克伯格的支持下举行公开论坛,探讨女性问题,包括工程团队女性员工缺乏的问题。
随着公众对Facebook的兴趣日益浓厚,扎克伯格也不得不学习在聚光灯下从容自如,尤其是Facebook本身的成功就是基于信息共享。有时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努力适应CEO职位的大男孩,在公开场合讲话时过于依赖行话和谈话要点,并且表现得有些焦虑,即便是在同龄人面前,这使得他看起来不够稳重,比较脆弱,经受不住考验。他*次出现在《Today》节目的时候耗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他不得不推掉当天的会议,走到纽约大街上释放压力。事后回忆此事时,扎克伯格说:“我希望贾斯丁能够更多地与媒体打交道,这样我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事情。这一点都不好玩。”扎克伯格和他的青年军,即莫斯科维茨和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亚当达恩格洛(Adam DAngelo)都不愿在公众面前讲话。然而,这种想法还是给他提供了产品研发必需的时间,并使得他有时间为接下来的严峻考验做准备。
招募人才
回到公司总部,年轻的扎克伯格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有助于他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真正的自我。2007年,MySpace是社交网络领域的统治者,Facebook只是新兴的众多竞争对手之一。扎克伯格需要最有才华的人,为了聘请这些人才,他不得不向他们解释Facebook是*的归宿。就在扎克伯格与我*次见面的那天,Facebook一个相当成熟的人力资源团队正在向他们的CEO就招聘工作进行汇报。扎克伯格愉快地主持着会议。Facebook早期的招聘工作主要通过员工推荐进行,这是形成良好兄弟关系的有效方式。“哦,那个家伙?”扎克伯格看到名单后说,“他曾教过我和达恩格洛!”正是这种招聘战略带来了一些关键的员工,例如曾在哈佛大学给扎克伯格上过课,目前担任公司工程主管的安德鲁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
他们知道,自己过去的良师益友总有招募完成的一天,因此Facebook建立了一个全面的招聘项目,甚至包括一些普通的工程师,期望他们能够成为未来的人才。所有招聘都需要经过面试。这些通常沉默寡言、过度工作的程序员们参观了Facebook公司园区,参加了技术碰头会,甚至前往奥斯汀参加“西南偏南”大会。在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并被欣赏之后,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招聘工作当中。
有两个因素使得招聘过程非常成功,也在Facebook的成功中起了关键作用。对于发起者来说,招聘团队是连接所有人有效合作的重要工具之一,他们建立了一个wiki网站,允许所有人共享反馈意见,推荐候选人,以及如何说服未下决心的人跟他们走。这个wiki网站使得招聘人员的工作变得极其轻松,时至今日,招聘人员还会通过这个网站物色潜在的招聘目标。更重要的是,招聘团队的每一次招聘都着眼于未来。博斯沃斯解释说:“我们招聘的人都有能力解决我们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你必须做好参与的准备,并不断成长。”
专注文化
2009年底,也就是我们*次见面将近三年之后,我再次拜访扎克伯格,他显得更加成熟,但基本上没有变化。对于Facebook来说,这是关键的一年。如同以往,他总有故事要讲,这一次是关于遇到英特尔前CEO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故事。葛洛夫来到Facebook新总部与一位高管见面。扎克伯格曾经研究过英特尔的战略历史,在相互介绍之后,葛洛夫主动发话。“我介绍了我们要做的事情,”扎克伯格回忆说,“不仅仅是要建立*的企业,还要做很好的事情。然后安迪就说,”扎克伯格模仿这位年逾古稀的匈牙利籍美国老人的腔调说,“哦?这是*的胡扯!”扎克伯格笑着回忆说,“安迪接着说,所有企业都声称自己要做好事,而其实他们是要互相竞争,自相残杀。”扎克伯格擦擦眼睛说:“我非常喜欢他。无论我们谈什么,他总是冲我吼叫。”
尽管对这些反馈表示感谢,扎克伯格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路线。他仍然专注于Facebook的文化。2009年我们见面时,Facebook共有1200名员工和大约4亿用户,而现在用户数量已经达到8.45亿。Facebook在加州帕洛艾尔托的公司总部面积已达13.5万平方英尺,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设有办事处。随着公司和服务的发展,扎克伯格和同事们却越来越担心。这是一种青年危机感,如果你成为那个目标,你就永远无法追上他。在Facebook的世界里,谷歌就是那个目标。工程师们查看了代码,然后放置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就像这些代码消失了一样。公司的官僚作风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有大量前谷歌员工的公司。Facebook工程副总裁迈克施罗弗(Mike Schroepfer)说:“你知道自己要做出选择了。这个制度能否继续可靠,或者能否继续快速创新?”
制度创新
黑客之道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扎克伯格的意图是,Facebook的这个本质可以为一种新型公司带来新的管理制度。这种哲学认为效率至上。这不仅在工程方面可以应用。“我们能否把过去点击10次才能获取的信息减少为点击3次?”扎克伯格说,他曾与一位工程师讨论更好的客户服务制度。“这可以节约大量的运营时间。用这些时间,我们又可以做什么呢?”
关于职业人士如何互动与沟通的一切开发都是通过公开方式进行。人力资源总监洛里戈勒解释说:“我们生而具有一种使命,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我们完全从零开始,因此必须考虑全面。”*重要的是:帮助人们更快速地工作。没有什么神秘的。
扎克伯格援引公司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称:“电子邮件设计不佳,用处不大。大多数主题都是‘嗨’,‘嘿’,或者直接空白不填。这告诉了你什么?”相反,Facebook的一系列内部工具可以使人们以一种更具信息量、更加自然的方式交流,例如一个快速认可标识就是指“谢谢”。随后,该公司开发了一款名叫Rypple的综合反馈工具,这款工具基本上在Facebook内部开发和改进,工程团队也就是产品的试用者。后来这款工具被Salesforce.com收购。制造业时代的人员管理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相反,Rypple联合创始人丹尼埃尔德博(Daniel Debow)说,这款软件创造了一种社交环境,人员和项目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保持联系。他说:“我们只是增强现有的行为,例如发短信、发布消息、查看照片,帮助人们以现有的方式更加有效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