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汉能投资已经3个月了,朱凌宇还是会习惯性地说出“我们强生”之类的词。他不断地表达着歉意,“不好意思,我刚从强生医药过来不久。”
根据汉能投资的规划,朱凌宇将重点负责汉能投资在医药领域的投融资和并购业务。
从海外大型药企转战国内医药产业投资,“海归”朱凌宇毫不掩饰对产业前景的看好,“我以前负责执行西安杨森和强生在中国的商务拓展和战略并购业务,中国医药企业动辄就是40—60倍的P E,这还是没有专利保护的新药,一些有专利保护药的公司P E甚至超过了100倍。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像辉瑞、雅培这样的公司,P E也不到20倍。”
不过,深耕国内市场的投资人们对医疗产业投资却“一言难尽”。
“水很深。”一位知名投资人形容医疗产业;“基本上是墙外的人想进来,墙里的人想出去。”另一位投资人如此评价。
“虽然中国医疗产业发展前景巨大,但怎么去切入,投资方向如何定,从哪儿开始做,都是问题。”朱凌宇说。
随着“十二五”规划大力提升医药产业行业集中度的提出,以及境内外IPO持续稳定、跨国药企入境并购不断增加、新医药基金的不断涌现,而今,医疗行业投资的竞争正变得如火如荼。
新医疗时代似乎已经来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贫血的产业现状,资本到底以何种方式介入,才能得到*的收益与尊重?
IPO的诱惑
资本逐利,且渴望安全。当前的医疗产业可谓正好对上了资本的胃口。
一方面,从行业属性来讲,医疗健康行业归为“大消费”范畴,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导向将为医疗企业带来较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医疗行业还脱离于经济周期之外,受经济走势波动影响较小,加上目前T M T、新能源等新兴行业面临较大泡沫威胁,投资医疗健康行业成了避险资金的重要选择。
除了行业特性的吸引力,还有市场发展程度的诱惑力。
在发达国家,医药工业产值占G D P产值已经达到10%—15%的水平,其增长速度也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近些年,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放缓,但国内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却已经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速,可谓是医药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未来十年之内,中国医药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会达到25%,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医药市场。”中科招商投资总监李新颜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说。
当然,强大市场需求的基础,除了人口基数大以外,还有着“医院普遍爱开比较大的处方,用很贵的药”、“中国老百姓特别能忍,药价定得再高也会去买”等较难量化的因素。
庞大的市场、高速增长的态势、巨大的获利空间,资本没有理由不介入。
在医疗产业投资上已经获益颇丰的投资机构不少。其中包括高盛、弘毅投资、IDG等知名投资机构。案例包括弘毅投资先声药业、高盛投资海王星辰和深圳迈瑞、IDG投资三九健康网和桑迪亚等。
自2009年的新医改开始,一系列旨在解决中国医疗领域的腐败、过度用药和医疗体系分配不平衡的措施开始推出,包括允许医生多点行医、取消外资占比限制等鼓励外资和民营介入医疗领域的举措。
这在很大程度上再次激发了医疗产业的投资热情。
按照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的数据,2006—2010年,医疗健康行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2010年披露104起VC/PE投资案例,投资金额达19.1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医疗行业目前存在众多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甚至10亿元以上的未上市企业,而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划,未来每年会有400—500家企业上市,医疗健康企业将有大量上市机会。”一位投资人表示。
投中集团的统计显示,从行业分布来看,2010年IPO中国企业分布于19个行业,案例数量最多的四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IT及能源行业和医疗健康。创业板一周年的数据显示,医疗健康和TMT最受投资者关注。
新药百倍估值
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被风投们追得有点烦。前几年,他烦研发新药缺钱;现在,他烦风投们过于热情,哪家的钱都不敢要。
在新药研发领域,贝达现在被视为经典投资案例。
2002年,丁列明海外归来创立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开始对治疗肺癌的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进行研发。前两年,贝达遇到了资金上的瓶颈,四处寻求投资,结果国内投资机构们都藏了起来,倒是来自国外的礼来亚洲基金,牵手了贝达。
“这家机构从2009年投资到现在,两年时间已经增值了4倍。”朱凌宇介绍说,现在的贝达,新药已经上市,很多大企业都在追着他们,想要收购贝达。“不差钱”的贝达当然不愿意被收购了。
“估计贝达上市,P E能超过100倍。”朱凌宇相信中国会出现更多的“贝达”。
在中国,目前很多药的定价都不够高。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市场不够大,而是因为中国医药市场缺乏新产品。
拿艾滋病来说,其在全球已经变成了慢性病。在美国,一个人即使得了艾滋病也不会死,而有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艾滋病死亡人数超过了1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全世界一共开发出了25种治疗艾滋病的药,但是中国只有9种。
最近,有关人士表示,将有新的3000亿美元用于新药研发专项支持。拿浙江贝达来说,其新药的大部分研发经费都是国家给的,私人经费只占比较小的比例。
“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包括疫苗也好,在国内都有非常大的市场。国家最新公布的基本药物目录,对非专利保护药在价格上有很大的限制。”朱凌宇说,政府的市场调控有利于新药、专利药的市场保护,“这些项目可以挑战大公司的专利,因为很多大公司不愿把新药投入市场。”
多在“玩概念”
事实上,和朱凌宇在新药研发上的关注相比,国内大多数投资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领域上。
因为大多数投资人都认为,新药研发领域“不能碰”。
新药上市,过程相当漫长。要数年临床前的研究,随后又是数年的临床试验。成功之后,还得有相应的生产场地,并通过GMP认证,才能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生产批文。
一套流程走下来,需要10—15年时间。在国内,投入上亿元做研发,是很平常的事。但一个新药的开发,成功率仅为1/5000甚至是1/10000.
江苏高投董事长徐锦荣告诉《英才》记者,“生物制药领域我们的技术环境还很落后,项目一般都是海归在做,很不容易成功。”
戈壁投资合伙人徐晨甚至认为,一个新药的成功和买彩票的概率相当。“现在医药没人敢碰。一方面药检的流程特别不透明,除非是比较大的药厂,已经有好的药在卖了。一般情况下,新药是不是能研发成功,能不能通过药检,能不能进医保都是问题,这个环节太复杂了。”
李新颜也认为,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真正有原创成分的很少,大多是在“玩概念”。“生物行业周期长、失败率高,高投入却不一定高产出,一般的投资机构都输不起。”
中国一向没有做新药的传统,一直以来,中国的主打市场是仿制药品。除了创新动力不足以外,还跟创新能力不强有关。
其实,这并不只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难题。在过去的10—20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大的制药公司每年开发投入大概是5%—10%的投资,但他们的产出却是成反比的。
如今,美国每年在新药领域的投入也在减少。很多的美国公司在找出路,诸如用研发外包。
“新药开发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印度,但是现在有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回国了。如果这些人都回来,我觉得全球开发新药的重点将会慢慢移到中国这边来。”一位投资人表示。
直到现在,勇敢的先行者们还是少数。想要成为先驱,又担心成为先烈,碰还是不碰,怎么碰?都是问题。
这些年,VC、PE们更为集中关注的细分领域是医疗服务、医疗流通以及医疗器械等。
徐晨认为,和生物制药等新药开发相比,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的市场化程度更大一些,其开发的周期也更短一些,成功率相对较高。
另外,在朱凌宇看来,这些领域的投资更适合国内投资人的价值评估标准,因为这些子行业的风险评估标准还是以现金流为主,包括在创业板上市。相对而言,研发性企业和新药企业在这个标准下就不太有利了。
如今,大量发展的国内外医院和医疗机构大都用的是海外的医疗器械,包括人们熟知的西门子、G E等大的医疗设备巨头。但在中国,因为有着制造业的优势,加上劳工成本较低,医疗器械的毛利率又高,即使是做中低端的医疗器械,在有些投资人看来,性价比也是非常高的。
不过,也有投资人表示,医疗服务机构在扩张中同样困难不少。由于我国的医疗卫生监管体制,医疗服务机构在拿到牌照以后每进入一个地区都需要独立审批,且每一个牌照在增加一项营业范围和医疗服务范围的时候,也需要审批。
这种层层的审批制度极大地延缓了正常的医疗机构成长速度,加上民营医疗机构还难以拿到比较高端的医疗设备等问题,导致这个行业很难规模化。
“我们看这个行业已经有4年了,还是看不懂。到现在还在看,但是一个项目都没有投。”不是每个机构都真的已经用上了真金白银,像戈壁投资一样仍在观望的投资机构其实不在少数。
并购者赢
显然,仅仅寄希望于中小公司的“小打小闹”、投资机构们的“欲说还休”,无法真正满足国人巨大的医疗健康需求。
今年5月,由商务部牵头制订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出台,规划将目标定为,未来5年内,培养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疗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的85%以上。
这意味着医药流通企业的整合并购将在未来五年内前所未有地激烈。
上海医药(601607.SH)就是其中的一个积极分子。前段时间,经过一系列并购整合之后的上海医药赴港上市了。在上海医药赴香港上市之前,上海医药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整合,包括收购中信医药、广州中山医药、福建省医药、北京上药、爱心伟业医药等。
其招股说明显示,专业投资机构包括淡马锡及中银投资,分别购入价值5000万美元股份,这也是今年以来医疗健康行业金额*的一笔投资。
事实上,在一级市场,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一直是人们追捧的对象。包括海普瑞(002399.SZ)、科伦药业(002422.SZ)、誉衡药业(002437.SZ)、乐普医疗(300003.SZ)等,都募集了超过10亿元的资金。
有研究认为,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大多为所在领域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很强烈,以兼并、购买、合作或自建等多种形式来拓展产品线和扩大经营规模,并购和整合产业链的动能十足。
2010年我国医药市场共完成41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高达310%,其中披露金额的36起并购案例涉及金额达7.28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36.3%,不论并购案例数量还是并购金额都创了新的历史纪录。
而在经历了去年的并购狂潮后,医药业的并购消息仍层出不穷。对于未来并购趋势,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认为,国药控股、上海医药等全国性医药集团近两年已进行了较为频繁的并购活动,未来区域性医药集团将成为并购的主导者。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1.3万余家药品批发企业,近3700家连锁药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目前全国*的前3家企业销售额只占同期医药商业市场销售总额的20%左右。
未来并购整合的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