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10%的投资成功率已足够
工作经历:原亚信CEO
口述|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 丁健
从个人的兴趣和性格特点来说,我一直觉得自己更适合做投资,而非实业。因为我比较喜欢做战略、风险控制、逻辑分析,而不是处理日常运营方面的工作。
其实,早在1997年还在亚信的时候,我就差一点跟别人合伙做基金。那一次,协议都签了、律师也找好了,只是恰逢田溯宁去了网通,我不得不临时接手做亚信的CEO,一接好几年。直到2004年,我才有机会出来做投资,创办了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要做高科技方面的早期投资。
现在想起来,如果1997年直接去做投资,其效果会和做了几年创业公司C E O之后再做投资,有很大差别。尤其是针对早期投资,有过实业经验的投资人,相对那些只做过财务投资的VC,会有很大优势。
要知道,对一个初创企业的判断,取决于投资人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有多深。对于那些初创公司,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中国,问题会更多。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创业者,都是*次创业,这就像一个人下海,一边学游泳一边实践游泳,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而如果投资者是一个会游泳、并有丰富游泳经验的人,就能给创业者很多有用的指点。
就我来说,我对创业者的指点是被动式的,就像教小孩子走路,不能扶着他,也不能搬他的脚,这样他永远学不会。我认为,对于一个投资人来说,最合适的做法是:当创业者有需要的时候,你一定在旁边;而当他不需要的时候,你就不要越俎代庖。
但另一方面,实业经验也有它的弊端。因为人性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对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会觉得特别难,而对自己擅长的东西,就会觉得特别容易,有时候甚至会因此而忽略风险。比如,我曾经试图帮助一家原先在传统领域做得很好的公司向互联网、新媒体方面转型。对我们这些做IT出身的人,会觉得这种转变很容易、不过就是一个平台转换的问题。但是,对于一家没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来说,这种转变确实非常困难。这次的失败遭遇提醒我,要加大对项目风险值的评估。
做实业,最重要的是对机会的把握,一旦发现了一个机会,就要义无反顾地追下去、做到底;而做投资,每天都要面对很多机会,更加需要的是风险控制、是对风险回报比的科学把控。
创业的成功率很低,最多10%左右,一不小心就成了分母,成为分子的可能性很小;而投资,如果你能有10%的成功率,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为这10%就能给你带来十倍、百倍的回报。
就像拼图,做实业的人,可能一开始什么都没看清楚,只找到一个图块,觉得自己有兴趣、有能力,就开始动工了,边拼边找其他的图块,想到哪儿做到哪儿。而做投资的思路却不能这样,你一定是先看好所有的一大堆图块,做到心里有数:必须的资源是不是足够?它们是不是能有效地组合到一起?可能还缺几块?那几块通过什么渠道才能找到?虽然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也有一些东西可能是钱买不到的,你一定要想好解决方法。
VC(Venture Capital),顾名思义,应该是高风险的早期投资,但在中国,大部分基金都愿意做后期,因为前期的风险太大,不好把控。特别是一些管理人是财务出身、没有太多行业背景的基金,很难对早期风险有很好的把握。而做后期,数字资料很充分、模型很清晰,有一定财务经验的人做起来都比较容易。坦率地说,由于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太多的钱想进入中国,合格的基金经理又太少,这使得在这个行业里滥竽充数,相对容易一些。
汪建国:不认同一窝蜂做投资
工作经历:五星电器创始人
口述|五星投资董事长 汪建国
当年退出五星电器时,继续做实业、还是转身做投资,我都考虑过。后来因为接触了一些投资界人士,就决定去尝试做投资。
目前,我的投资分为两块。一块是把钱直接交给基金去投资,比如云锋基金。我信任他们,把钱交给他们能省很多精力。另一块,由我自己投一些实业企业。在这块,我的做法比较特别,算是比天使还早的投资吧——不是人家给我商业计划书我再做决定,而是我自己发现市场、有了一个基本成型的商业计划,去找团队来做。也就是说,在我做投资之前,这些项目和团队都是不存在的。比如孩子王、好想家,都是我根据从前做连锁时积累的经验,发掘的细分市场。
做实业,需要的是专业和专注;而做投资,你并不一定要在某方面有很深的研究,但一定要有快速学习的能力。近几年来,市场不断细分,新兴产业此起彼伏,如果每个领域都跟风去做一家企业,很难、也几乎没有可能,但如果是采用投资的形式,就能够参与进去,并且能对新兴产业起到助推作用。
比如我投资的一个连锁琴行,其实它原先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定位都不错,但发展不快,我进去之后,它的发展速度立刻加快很多。当然一方面是资本的催化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我运用多年做连锁的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了连锁的本质。连锁的本质是什么?是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这其中,速度和布局很重要。
财务出身的人,喜欢看报表、看数字、看走势,这些东西往往是比较表面的;而做过实业的人会发现,有些企业各方面数字看起来都很好,但企业文化有问题,这样的企业不会有多大前途。我自己就有过这方面的切身教训。曾经有一个我自己很喜欢的项目,行业很好,前期业绩的各项数据看起来都不错,我正准备投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提醒我说,那个公司的*股东并不想把事业做大,他仅仅是满足于赚钱。后来果然如此,那个股东在不久之后移民了,他的企业也很快被别人超越了。
当然,并不是说财务不重要,看项目应该从尽量多的角度去看。在这方面,云锋基金这样的组织很有优势,比如我和虞锋同时看一个项目,两个人从不同的侧面看,有时候得出的结论不一样,但在大家讨论之后,我们往往能够更深刻地发现其价值所在。
做投资需要沉淀,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对于刚转入这行的人,有时候不一定能看准。所以我现在看项目,一定要找投资界的大佬、专家跟我一起看,给我建议。这里面并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只是看事情角度不同而已。
资本和实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互动,不要把它们隔开。这几年做投资的人多了,但是机会还是大于挑战,因为上市公司增加很快,这是一个资本催生的年代。不过,大家一窝蜂地做投资,我个人其实并不是很认同。实业还是要有人做的。如果我再年轻20年,我还会继续做实业。
鲍岳桥:我能“拣漏”
工作经历:原联众CEO
口述|天使投资人 鲍岳桥
事实上,早在2006年,我就对联众CEO的工作感到疲惫了。2004年,联众被韩国NHN公司收购。从某种程度上,被聘为CEO的我,成了职业经理人。那时候的工作令我头疼,管理上、人事上的事情很多,我从这份工作里找不到成就感,也不喜欢这样的生活。2006年,合约到期。我正式卸下联众C E O的担子,只在公司保留了一个董事的职位。
其实,离开联众之前,我就想过转行做投资,而且,一直以来,我的商业目标就是做天使投资。天使投资介入的时段比VC还要早,风险也比VC大得多,一旦成功,回报也很丰厚。天使投资投的都是初始创业的企业,往往还是草台班子,不需要那么多钱,至多上百万。我觉得,像我这样有创业经历的人,才更明白创业型企业的“命门”在哪里。
我的资金不过几千万,钱大部分是自己的。所以从找项目,到了解项目,到最后决定投与不投,全凭我的个人感觉。我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投了哪家公司,就去哪里办公。和朋友交流,约人谈项目,就找个比较安静的咖啡馆。也有人找我去做某个基金的LP(基金投资人),但是我不太想去。事实上,一只基金也是一个公司,决定什么事情要开会,投一个项目要投票。像我做的这种“拍脑袋”的决定,根本不可能有。
这几年,我投了几个项目,总体而言,成功的比失败的多。自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企业,是谷数科技。这个项目是2007年底,我刚刚改行不久投的,项目是投资圈的朋友介绍的。他告诉我,谷数科技主要是做高端存储设备的企业。当时,他们很缺钱,还没有营收,只有一堆借款。但是,我经过一个多月的考虑,就决定投资,用200万获得了10%左右的股份。2010年,他们已经有几千万的利润了。2011年,其盈利可能会达到两个亿。现在,公司的现金流很好。这个项目我没有投入太多心力,但是,最终回报很不错。
天使投资和VC、PE区别很大。很多VC都是金融背景出身,他们根据数据下结论,工作有固定的流程,这套流程使他们不会犯太严重的错误,但是他们也不可能“拣漏”。而我们没有这套流程,做决定很快。此外,人人都说,投项目就是投人。但我觉得,人是最不容易看清楚的。所以,我投项目,还是投模式。只不过,很多时候,模式对了,人未必能把它做好。对于我投资的大部分公司,我很少参与日常的经营,那样我就变成创业者,变成公司老板了,那种情况很危险。
现在,我做事情有激情,有成就感。*的缺憾是,一个项目成功之后,我的成就感比直接创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