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认为是默默无闻的牧业,正成为被资本追逐的对象。在投资机构眼里,现在做专业的原料奶生产供应商,也是一件很既有“前途”也有“钱途”的事。
本网记者*获悉,专业的原料奶生产供应商、以奶牛养为主业的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确定将获得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数千万元的注资。
奶联科技副总经理李兆林向本网记者透露,包括深创投在内,奶联科技今年将共计获得四五家投资机构的注资。深创投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纲向本网证实,由深创投牵头的数家机构共计对奶联科技投资近1.28亿元,以此来拓展该公司的牧业业务。
股权融资
11月上旬,奶联科技的李兆林向本网透露,与深创投等投资机构的合作,是奶联科技自成立以来的*次股权融资。
奶联科技成立于2004年6月,由两名中国农业大学的毕业生李兆林、李正洪创建。“奶联社”是奶联科技牵头运作的一种专业牧场经营模式,即由企业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平台,吸纳奶农以现有奶牛入股分红、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
2006年底、2007年初,奶联科技投资近2000万元,在呼市的土左旗建设了*“奶联社示范牧场”。不过,此后奶联社的业务推进一直不温不火,直到三聚氰胺事件后。
2008年底、2009年初,李兆林向本网透露,奶联科技与伊利达成合作协议,2009年合建20个奶联社标准牧场。当时,他还透露,奶联社与伊利合建的牧场,单个的基础设施、设备、流动资金等投资共1500万元,其中伊利投资700万元,其余由奶联社投资,养殖规模均在1000头左右。
其实,与伊利的合作,只是奶联科技业务发展的一部分。李兆林等人对奶联社有个宏大愿景,三到五年内,通过自建、合建、收购、托管等形式,在呼市建成100个奶联社牧场的发展计划,控制存栏奶牛10万-15万头。如果以目前奶联社标准牧场单个1500万元的投资规模,奶联社“百个千头牧场”计划整合的投资规模将达15亿。
对李兆林他们来说,奶联社的壮大最缺的就是资金。此前,奶联社的发展除了自有资金外,还有政府政策支持与补贴、国内银行贷款等,但这些渠道获得的资金都只是杯水车薪。也正是在当时,奶联社与创投基金的接触逐渐频繁起来。
李兆林透露,奶联社与深创投的接触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2008年8月底,奶联社创始人、奶联科技董事总经理李正洪率团南下,会面深创投的高层。2009年春节前后,深创投对奶联社的尽职调查接近尾声。今年9月,投资奶联社项目在深创投内部获得通过。
牧业的机会
在以往既有的观念里,奶牛养殖业是个“投入大、风险大”的行业。
有专业人士曾做过研究,在整个乳业纵向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乳品加工、乳制品销售三个环节的投入比通常为7.5∶1.5∶1,利润比则为1∶3.5∶5.5。
不过,急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在享受规模快速扩容的同时,也承受着利润率每况愈下的煎熬。有数据显示,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甚至不足5%,很多巨头的液态奶业务已经是“赔本赚吆喝”。
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让一直在投资机构眼里很低调的奶牛养殖业,迎来了春天。
“一头是销售规模超200亿的巨型乳企,另一头却是70%-80%奶源分布在奶牛养殖散户手中,整个乳制品产业链上下游很明显地发展不对称,这也意味着在上游的奶源建设上,尤其是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奶源建设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深创投的刘纲认为。他介绍,三聚氰胺事件后,作为投资机构,也开始重新审视所投公司的商业模式,质量风险是否可控、产业链地位是否安全,成为投资机构做出投资决策首要的衡量标准。
李兆林认为,作为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商,乳品企业对原奶持续有需求,特别是优质原奶,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如此一来,牧业企业的收益相对稳定。正是基于这些“卖点”,在乳业产业链上,奶牛养殖业尤其是专业化的奶牛养殖,开始受到资本的青睐。
今年8月份,新疆乳企西部牧业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最近,亦有消息称,与蒙牛有着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为其提供原奶的现代牧业公司可能很快将登陆香港联交所,该公司已经在聆讯阶段,年底前就应该能挂牌上市。牧业公司正成为上市公司的一道新“风景”。中金公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袁霏阳此前向本网透露,目前准备上市的牧业企业不在少数。奶联科技的李兆林表示,西部牧业上市后,给从事奶牛养殖的企业树立了标杆,除了蒙牛、伊利这样从事乳品加工业务的企业外,上游的原奶供应商也可能获得资本方的认可。有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的高层表示,牧业公司上市对中国乳业来讲是好事。“牧业公司规模大,安全性比较透明。谁拿到这样的奶源,对乳品企业来讲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