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消息,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潘晓峰昨日做客腾讯财经会客厅就金融危机下的创投市场现状、早期项目投资以及创业板等问题和广大网友做了深入的沟通。
访谈中,潘晓峰谈到创业板问题时称,国内的创业板定位一定要清楚,不但要规划好如何与中小板区别开来,还要考虑如何向国外的创业板借鉴。
“现在创业板开了以后,对我们也是重大的利好,虽然我的企业都是境外的架构(”小红筹“模式)。但是从法律并没有说不可以回头,我自己做了研究,这条路是通的,法律上没有障碍。 ”潘晓峰称。
他认为国内的创业板要吸引“小红筹”模式的企业回来,还要考虑解决多重征税的问题,VC退出之后外汇管理的问题等等。
本次访谈也是腾讯财经会客厅和汉理资本丁香会联合推出的“白话投资—锋云VC”系列访谈第三期,我们特邀请汉理资本合伙人钱学杰作为第二嘉宾参与本次访谈。(沙鸥)
以下为访谈精彩内容摘要:
关于金沙江创投
谈到金沙江的名称,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寓意很简单,我们在中国做早期创业投资,长江代表中国,金沙江是长江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名字的由来,我们希望做前期的弄潮儿。我们是典型的TMT领域基金,这是一个快速发展,充满创新机会的领域。这里面包含了无线、互联网、新媒体、以及半导体、科技的创新,这是很成熟的。在过去几年早期创业投资者非常关注这类企业的创业活动。过去4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投资了大概30个项目。
关于国内LP
不是国内单个的LP不成熟,而是从市场的总量来看比较少;第二个是以往的经验教训、成功案例是比较缺乏的。但是国内有*的LP,包括对外投资的中投,和社保基金,他们是非常有经验。但从像美国要支持几千家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的角度看,LP在中国还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关于基金投资
对基金来讲,现在是多看、慢做。我们初步的判断是从今年的第二季度开始会逐渐得到改善。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大家只看不做。到*季度现在开始慢慢已经有一些看了,但是我慢做,但是也做了。
一个整个金融环境市场的可见程度更清晰的条件下,估值又回到比较合理的条件下,在今后两三个季度我们会看到VC、PE的投资会越来越活跃,尤其是VC,对PE来讲,他们的影响更大一些。
关于估值
非常热,有一点的泡沫成份。后面的许多现象是相关联的。比如VC,从我们来讲更多是早期的科技类创业投资,但是也有大家的共识是VC有PE化的现象,越来越往后期,更偏重于成长或者是更偏重于PE现象,这就造成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还是属于早期的企业,但是用了一套成长期的做法,而且在做后期或者是成长期的供应时候,供大于求,所以造成三轮价钱有一点的虚高。这是大家过去看到的共识。反过来,我说我们过去四年在首轮机构投资的时候,没有看到溢价在膨胀。我们二三百万的投资占公司20%到40%的估值,这个价格是相当主观的。从04年一路做来,都是在非常低的合理水平上。这里估值的虚高更多是在二轮以及三轮的价钱上。
许多企业业绩的增长相比过去提早一年融资的时候会缩水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出去再融资,因为这个时候是面临资金的问题,是非常矛盾的阶段,其盈利不能支持高估值,其发展至少在短期内有一点的问题。
关于项目投资和管理
企业在不断的阶段有不同的问题,我们作为投资人,除了钱之外是在各个阶段与团队一起去成长,你去经历这个过程。为企业忧而忧,为企业乐而乐,与企业一起成长。
我们看到许多的企业是一个科学家、有技术背景做的企业。有可能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以技术开发做主导,这样与他的背景很相似,他们做的也很好。但随着企业的慢慢成长,怎么把技术做产业化,又是一个技术背景的人怎么管理企业。我想潘总在这里面花的心血有可能会比前几年与江教授投资、判断这个项目花的心血更多。所以对企业家来讲,能够找到一个好的投资人,能够支持你、扶持你、伴随你走一条路,一种是信誉,第二个也是判断力。
关于创业板
创业板推出对中小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但我觉得中国的问题是要熟悉规则,细则没有出来,配套的措施没有出来。现在还不能盲目的下结论。我们要考虑,这个行业或者是企业在资本市场退出与其它的相比有什么优势。这是资本市场和股民对你的认知是否够?第二个,多重征税的问题怎么处理,外汇的问题怎么处理,时间是否够?各个方面我们要做一个综合的判断,但是既然这条路通了,我们会积极探索这条路。
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来到腾讯财经的会客厅,今天我们请到的是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潘晓峰先生。请潘总与大家打一个招呼。
潘晓峰:各位网友大家好,腾讯是一个伟大的公司,我也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交流。
主持人:本期访谈也是腾讯财经与汉理资本丁香会做的“白话投资—锋云VC”的第三期,我们也请到了汉理资本合伙人钱学杰先生参加我们的访谈。 下面也请钱总给各位网友打个招呼。
钱学杰: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今天与潘总与钱总将围绕金沙江创投投资的领域、资金的规模、投资案例,在金融危机下,他们怎么看创投面临问题,以及刚刚推出创业板的暂行管理办法,等问题进行交流。
LP在中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主持人:首先,请潘总先给我们也介绍一下你们的基金情况。
潘晓峰:我们是相约08年相见09。去年见面的时候可能谈的话题更轻松一下,我们已经在风暴之中很长时间了。回头看我们的创投行业以及相关的板块的问题,再探讨专题之前,我推荐一下我们金沙江创投。
我们从04年开始在国内运作,真正的投资开始是05年,在短暂的4年时间里,随着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以及国家也在做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常活跃,我们是赶上一个正确的时机,非常幸运,目前基金发展状况良好,我们已经完成三个基金的融资,前两个已经投资结束。我们从09年1月7日融完了第三期基金有3.83亿,目前主要用三期基金在投资。与此同时,我们也与国内的一些LP在合作,做一部分的人民币的基金,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
谈到金沙江的名称,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寓意很简单,我们在中国做早期创业投资,长江代表中国,金沙江是长江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名字的由来,我们希望做前期的弄潮儿。我们是典型的TMT领域基金,这是一个快速发展,充满创新机会的领域。这里面包含了无线、互联网、新媒体、以及半导体、科技的创新,这是很成熟的。在过去几年早期创业投资者非常关注这类企业的创业活动。
从07年开始,我们也逐步逐步有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绿色科技,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等。同时由于本人的原因,我相当关注中国汽车产业的投资,虽然汽车在大部分人看来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但是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才开始,加上总量以及增量的快速增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是世界上*充满活力在快速增长的市场,这是我们所关心的。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如果回去看我们投资的企业,有一个很强的明显特点是技术创新。
主持人:潘总,你们这几年一共投资了多少个案子?
潘晓峰:我们在4年的时间左右投资了接近30个左右的项目。
主持人:这30个项目都是在TMT领域?
潘晓峰:是的,一部分在清洁能源以及少量在汽车等。
主持人:你们要建立一个人民币基金,这是眼下非常热的一个话题,你能不能谈一下你对国内人民币基金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潘晓峰:基金是一个舶来品,在国外相当成熟,在国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国内看风险投资以这个命名的非常多,但是真正与国外有类似机制的不多。这个机制是全方位的,我们从有限的投资开始,到管理的团队以及投资的企业以及有一套运作模式,在中国基本还在学习和成长的阶段。所以这里面*块创业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的投资人,英文里面叫LP。
这块在中国现在是比较缺乏的。随着创业投资的进展国内的各方面的机制也逐渐地成熟,也慢慢涌现出来不少对创业投资感兴趣的有线合伙人,就是所谓人民币的合伙人。从长期来看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本身的制度也在完善,资金也会多元化,包括中国实际上还有大量的民间资本。
我想他们不可能一步到达成熟的LP,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已经开始了。作为一个国内活跃的投资人,我们也想参与其中,但是更多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主持人:你说国内的LP不成熟,你了解国外的LP特征,你觉得国内的LP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足?
潘晓峰:不是单个的LP不成熟,而是从市场的总量来看比较少。第二个以往的经验教训、成功案例是比较缺乏的,但是国内有*的LP,包括对外投资的中投,他们是非常有经验。像美国要支持几千家规模的风险投资,从这个角度来看,LP在中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实际上,有钱还同样有机制,才能成为一个好的LP,这个机制需要建立、完善,也需要时间。
主持人:Jeff,你怎么看待国内人民币基金热的问题?
钱学杰:我非常赞同潘总的看法,这样的人民币基金与海外的传统基金,开始慢慢朝人民币基金发展这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有巨大的资本市场,其资金的来源以及现在从法律结构,投资者对资本的成熟程度,以及追逐高回报率的角度,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第二点,我们现在也看到了,国内的市场也越来越蓬勃发展,主要是指资本市场。对海外基金也面临很大的挑战,过去的海外基金是偏重于到海外市场、资本市场投资,退出的时候希望用美金来退。我们国内的退出市场也会越来越成熟,机会会越来越多,对传统的海外基金来讲也是新的退出机制,或者是机会。如果纯粹用美金做这个项目的话,有可能从市场的竞争力角度,也会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从时间的角度、退出人民币的程度,有可能不如用人民币投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基本以后有人民币与海外美金两类投资的组合,也是一个资金的组合做不同的项目。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主持人:潘总,你们第三期是3.83亿美金的规模,金融危机发生了以后,国外的LP收紧了钱袋子,不再愿意投资了。我大胆猜测下 (笑),你们开始是不是准备融5亿美金,后来只融到了3.83亿?
潘晓峰:这是非常科学的算法,我们是封顶在3.8亿。从基金的结构和规模决定了我们的投资节奏。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算法。所以我们在融资之前告诉自己最多不能超过多少。很荣幸的是我们这次是超额的认购。从基金的层面来说超额认购也不能多融,说到多少就必须是多少。
这是回答你的问题。在目前的环境下有什么不一样,这是最容易问到的问题。
在上次苏州有十几家风投的交流会,我说一月初刚刚关闭了3.83亿的第三期基金。
有一个朋友说,你们是08年1月份吧?我说,很抱歉,我们是在09年1月份。
但可以说大部分的工作是在08年完成的。在哀鸿遍野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自己的东西。首先中国相比其它的市场是一个在增长的市场,这是大的方面。
第二个从创投本身来说,中国是往上走,美国是再往下走。
第三个从竞争的环境来说,美国也是相当的恶劣,他们的竞争压力是非常大,同一个好的项目,有十到二十家VC。如果你不愿意投的话,明天就走了。
整个经济已经过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从资本供应这块VC也太多了。我觉得中国的VC太少了,资金也太少了,所以我们的创业团队太辛苦了,要融资太困难,真正融到风投的比例太少了。
第三,有钱人还是有。我很高兴的是原来支持我们的LP这次都支持我们了,至少说明他们都还有钱,在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下说没有影响,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在中国不变的是有需求。这是根本的一点,在方法和策略上我们要做一些适应性的调整,这是我们能够说服他们继续支持我们的原因。
主持人:说到LP,你可以给我们透露一下,你们的LP包括哪些类型的基金吗?
潘晓峰:大学的基金,还有一些社保的,从地域上我们分布的比较平衡。还是以北美的多一些,欧洲也有不少,有一部分是亚洲的。
VC去PE化扰乱投资市场秩序
主持人:我知道汉理资本更多做投行的业务的,就你们观察,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这些企业融资以及VC投资,他们双方各自是什么样的心态,今年与08年07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钱学杰:首先恭喜潘总在09年1月份的尖峰时刻能够融到规模基金,我想金沙江在今后一两年之内是一个很活跃的基金。潘总也讲了在09年年初能够做这个基金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潘总讲的很轻松,但是背后是做了很好的工作,包括过去以往的LP也能够继续支持他们。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更大一些。金融危机是对公司现金流的要求更高,公司有两种,一种是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讲,以往的商业模式对现金流的需求更重的话,经过去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会看到现金流越来越紧,其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会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是越紧迫,这是*点。
第二点,有可能这是对市场本来的调整,刚才我们说了在07年、08年上半年中国的VC投资是存在一定的泡沫的,我们也是有担心的。随着金融危机对价值的重新认定,这个调整对长期来讲是很好的调整。对企业家来说,随着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对金融危机的理解,他现在的估值相对来讲不像过去以往要求的高。从投资的角度,不光是买方还是卖方,这都是好的现象。
对基金来讲,现在是多看、慢做。我们初步的判断是从今年的第二季度开始会逐渐得到改善。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大家只看不做。到*季度现在开始慢慢已经有一些看了,但是我慢做,但是也做了。
一个整个金融环境市场的可见程度更清晰的条件下,估值又回到比较合理的条件下,在今后两三个季度我们会看到VC、PE的投资会越来越活跃,尤其是VC,对PE来讲,他们的影响更大一些。包括这次的创业板,许多的创业板过去被推荐的公司,因为金融危机盈利也开始慢慢萎缩了,这对投资方来讲是很可怕的事情。对一些早期的,只要技术含量还在,这个市场还在的话,有可能不太影响VC投资的决策。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说了一点,就是要融资的企业的估值,或者你们给估的值的问题。我们知道,07年许多创业企业估值高也有VC在后面推波助澜的因素。许多VC争夺一个案子的时候,会互相抬价,再一个原因是市场好,企业要融更多的钱才给你。现在估值回归理性了,请你们两位说一下,如果用数字来说的话,某一个行业的估值以前是10倍,15倍的PE,现在大概有几倍?
潘晓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从04年开始在中国做早期创业投资。到06年、07年、08年,这段时间大家觉得非常热,包括一些VC的项目,包括一些没有盈利的项目。*个是市场有信心的,第二个是非常热,有一点的泡沫成份。后面的许多现象是相关联的。比如VC,从我们来讲更多是早期的科技类创业投资,但是也有大家的共识是VC有PE化的现象,越来越往后期,更偏重于成长或者是更偏重于PE现象,这就造成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还是属于早期的企业,但是用了一套成长期的做法,而且在做后期或者是成长期的供应时候,供大于求,所以造成三轮价钱有一点的虚高。这是大家过去看到的共识。反过来,我说我们过去四年在首轮机构投资的时候,没有看到溢价在膨胀。我们二三百万的投资占公司20%到40%的估值,这个价格是相当主观的。从04年一路做来,都是在非常低的合理水平上。这里估值的虚高更多是在二轮以及三轮的价钱上。
从金融危机之后这里有回调也有一部分的原因。*个是一些企业开始做检讨,是不是要做更靠成长期或者是PE的活,因为那个更靠近出口市场。无论是美国的纳斯达克还是香港的,欧洲的、中国的市场也好,不占那个部分,他反映是很明显的。从6千点到2千点从几万到几千点,就没有动力做,可能会回归做VC。
在后期,供需会发生变化,需要钱的企业没有少,但是提供资金的人减少了,这是价钱回归的原因。
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是全方位的影响,只能说影响的轻重缓急有所不同,高科技会好一点,早期也会相对好一点,一定是负面的影响。对企业的前景以及资金的需求迫切,这是他会主动往下降的。
总体来说,现在新募集的资金量以及数量在减少,我个人的判断是大部分在国内做的都应该能够融资到,但是周期会加长。在暂时这么一个阶段内出现资本的空档,加上人们有观望的态度,这个主要的原因是不确定性。大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明天会不会更快。
所以刚才讲的“多看、慢投”这是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的大家主要表象。现在我们慢慢有新的资金进来了,包括风投资金也进来了,人民币和合资的基金慢慢起来了以后,在二、三季度有一个回归,但是在价钱会趋于合理。二轮、三轮的估值应该比一轮更科学多,应该更科学地看,而不是过分片面追求。特别对我们来说,一轮的投资人没有必要过度强调二轮增值多少倍,因为你要考虑后续的投资,只有大家都有机会挣钱的时候,都有回调的余地的时候,这个公司才稳健。
主持人:一些公司在第二轮、第三轮融资的时候已经把价格抬高了,这是不利于以后的融资的,因为后面的VC可能没有办法进入。
钱学杰:我觉得靠发展解决问题。为什么前两年的估值,尤其是一些增长期的企业做第二轮、第三轮的估值会比较高。包括公司方、投资方对企业发展的期望不一样。在06年07年看中国的企业这样发展,每年百分之多少,他觉得折算下来可以给一个高倍数。但是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增长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是看到底了,但是许多企业业绩的增长,以及过去提早一年融资的时候,会缩水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出去再融资,因为这个时候是面临资金的问题,这个是非常矛盾的阶段,其盈利不能支持高估值,其发展至少在短期内有一点的问题。
对投资方来讲,其发展前景是怎么样,他有一个重新的价值判断的过程。确实我们在看到不少企业做了第二轮、第三轮,现在确实面临一个非常矛盾的处境,我资金需求要靠融资,但是以我现在目前可以看到的发展前景来讲,我说不定估值还是会低于。这是一个矛盾,对投资方也是如此。
主持人:要是有新投资者进入者说,你要让我投可以,但必须把价格做下来,这一降,企业估值可能不及第二轮的融资时的价格高,那第二轮投资者会干吗?
潘晓峰:投资人不愿意出现这个情况,比上轮的价格低。有几个结果发生,如果要求反稀释条款,如果资金再进去,团队股份就少了。团队出现股份少的时候,新进入的投资者会担心,这个团队会继续在这个公司里面继续做吗?
大家的利益不一致了,这是大家都不愿意出现的问题。很可能受伤的反而是先进入的投资者,你可能要吞咽口水。这对我也是一个损失,我是以过高的价钱买了你的股份,新进来的投资者在风险少了,越往后走一步,风险越少了,从投资人的角度不愿意出现这样的情况。怎么避免呢?需要一个合理的估值系统。对投资者来说,二轮、三轮是一个阶段性的溢价和增值。更多是帐面上的。
主持人:关于估值这个话题我们谈的稍微深了一点。现在回来,我们前天把潘总要作客的预告发了出去以后,有网友提问题出如下问题:
许多企业现在是比较早期的,他没有现金流,也没有盈利,这种情况下,你们怎么样看那几个指标去估值呢?这是许多的VC,尤其是你们在TMT领域投资的基金会经常面临的情况,请潘总说一下你们的判断指标?
潘晓峰:不能说指标。从考察企业来说,大家都是一样的,从市场技术、团队、商业模式是否可行,是一个多方位的评估,觉得这个值得做的时候,很现实的是大家要谈价格。这个时候更多是从方法来看,对早期来说,更偏向与主观,也有可观的一面,目前*选择参考系。一个是类似的公司,挑一些已经上市的,我们倒退来算,他经过六年到纳斯达克上市,他做了几轮的融资,可以看到初始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纵向的方法。
第二个方法是横向的比较,我们再看市场上,比如QQ起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你大概能有一个比照。
我觉得做A轮或者是更早期的天使,更多是按照惯例做的。你要考虑到我承担的风险,所以我对公司有足够的股份,如果将来成功了,我有足够的回报,同时估算这个公司在未来几年,如果成功地上市了,大概需要几轮融资,每轮融资,按照市场的做法,团队会稀释到什么程度,我们会被稀释到什么程度。你必须给第二轮、第三轮留出空间,如果不给他们留空间的话,他们也不会投进来。
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也是多方的利益博弈。在早期一个点,两个点不关心,离上市比较远,反而关心结构性的问题。我觉得团队大概需要足够的股份,同时我要给未来的团队要预留,所以这是我很关心的。我有时候甚至有期权。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讲具体一点,这足够的股份是大概是多少,未来预留是多少?
潘晓峰:看团队的,我们不会让期权少于20%,特别是非常早期的情况下,这面临商业模式的调整,也面临团队的调整,就需要一些新鲜的血液。在国内,各个团队往往是不整齐的,有时候你缺营销,更多也可能是技术,可能还缺一个CEO。我们会说,我们在估值稍微不敏感一点,多给你一点估值,但是这个估值不能给到现有的团队里面,放在公司里面,这个团队做的好,不需要外来的资源,我将来逐步奖励给你,这是一个结构性需要做的。你有好的策略去支配这些,比单纯谈估值更有效。
比如有个案子,对方说要400万,我们说给你450,但这里面的100万要作为期权放在那个地方,我们将来看表现和需要再行使这个,这是一个正确的激励机制。
找到好的技术只是投资成功的*步
主持人:我与潘总一年前就有接触,我知道他主投一个案子叫晶能光电,是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做的“863”的一个课题,后来被潘总发现,投资后做成了一个公司。这个项目是一个人带着一项技术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变成一个公司,甚至未来是一个产业的典型案例。不但金沙江投资了他们,永威投资、淡马锡、KPCB和Mayfield等投资公司都先后投资进去了。我想问的是,盘整,你是怎样发现江教授和他的这项技术的,又怎样决定投资他们的?
潘晓峰:首先做一个非常简单的介绍,这个企业是绿色照明行业里面的源头企业,是绿色科技的一大块,是金沙江成立*天开始就非常关注的领域。这个领域最难的是技术。从过去的二三十年来看,主要是两个成熟技术路线,一个是日本的,一个是美国的。所以他们在二三十年的基础上构造一个严密的专利包围圈,如果要走这个路,必须从他们那儿获得许可,还有荧光粉等等技术,也是控制在国外先进的企业集团手里。
江老师是十年磨一剑,从头做到尾,是整套工艺技术的路线突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让中国的企业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里面的风险可想而知,我不是一个应用型的小小的改进,而是一个新的技术路线,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主持人:我看你们*轮就投了一千万美金?
潘晓峰:是的,我们跟踪了非常长的时间?
主持人:多长时间?
潘晓峰:我们跟了五六年的时间,我们在做风险融资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了。
主持人:我这里要提醒网友,不要看一个风险投资很轻易就投了一个人,一个技术,就做了一个企业,而是之前他们是做了许多的跟踪和调查工作的。
潘晓峰:这个团队非常优秀,而且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在启动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一条生产线下来,基本配置就需要1千万的美金。所以我们经过了判断,处于对团队技术的考量,我们请了许多的技术顾问做评估,觉得可行,所以我们开始做大的尝试的。后来也很荣幸得到了其他的基金认可,特别是永威投资。
主持人:创业者拿到钱也不容易,投资人也不是轻易把自己的钱投出去的。钱总,你能不能再给我们评价一下,或者是解读一下潘总的做法?
钱学杰:首先,潘总能够花几年的时间,慧眼识人,把江教授的技术和团队投进去,这是一个成功的起点。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后面的,我们看到许多的企业是一个科学家,有技术背景做企业。有可能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以技术开发做主导,这样与他的背景很相识,随着企业的慢慢成长,怎么把技术做产业化,又是一个技术背景的人怎么管理企业。我想潘总在这里面花的心血有可能会比前几年与江教授投资、判断这个项目花的心血更多。所以对企业家来讲,能够找到一个好的投资人,能够支持你、扶持你、伴随你走一条路,一种是信誉,第二个也是判断力。
主持人:我与一些做研究的老师、以及研究所的创业者接触过,他们有许多的共同特征,就是对自己的技术非常痴迷。还有许多的项目技术能力很强,但是对市场和经营管理各方面的认识非常模糊,或者是这方面的能力是缺失的,潘总,在你你接触这个项目中,当初你认为他们存在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怎么解决的?
潘晓峰:这个企业的成长与个人的成长非常相象,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问题。从小孩的成长来看,0到3岁,3到6岁,企业也是如此。我们接触这个团队或多或少都有产业化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行业里面打拼了十年,所以他们对市场和产业化有理解的。
这是*个观点。
第二,随着阶段性进展以后,企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需要从团队建设方面吸引各方面的资源进来,也要做产业化和规模量产,这个时候势必要通过良好的机制把做产业化、做生产的人进来,最终的技术不是目的,产品卖成商品。科学家有技术,我能做出来,指标好就够了,这就非常好,就突破了。产品是能够生产出来就OK了,对我来说还都不够,我把产品卖出去,变成商品,还要把钱收回来,最终上市,我才能成功,在这个阶段需要不同的人进来。
到最后半公里,我还要与资本市场打通的时候,我要请好的CEO进来等等。企业在不断的阶段有不同的问题,我们作为投资人,除了钱之外是在各个阶段与团队一起去成长,你去经历这个过程。为企业忧而忧,为企业乐而乐,与企业一起成长。
创业板需要清楚的定位
主持人:最后把话题拉到创业板上,我们的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来的,潘总,你对国内的创业板有什么看法呢?尤其是你们是一个外资基金,而钱总你们怎么看待国内的创业板的推出情况和将来的发展?
潘晓峰:创业板是退出的新的渠道,是一个利好,从各个方面来说是重大的利好。在这个体系里面,无非有我们的投资人,还有创业企业家。对我们来说,对我们的投资人来说,是多了一个可选择的退出通道。从国家来说是构建多层次的资本体系,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国内的基金也觉得更有针对性的市场,我是针对中小企业,我是针对高层的,都非常契合我们在做的工作,这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主持人:你们投资组合中有没有计划,或者想在国内上市呢?
潘晓峰:刚才说了,我们前三期是纯美元的基金,我们是两头在外,夹缝中求生存,而且这个夹缝是越来越细,越来越曲折。这是从悲观的角度看的,从乐观的角度来看,确实有一条道路让我们做到两头在外的道路,反过来看这是一个局限。因为市场东边不亮西边亮,资金对外的时候,就不能进入国内的市场。
现在创业板开了以后,对我们也是重大的利好,虽然我的企业都是境外的架构。但是从法律并没有说不可以回头,我自己做了研究,这条路是通的,法律上没有障碍。
我觉得中国的问题是要熟悉规则,细则没有出来,配套的措施没有出来。
这个行业或者是企业在资本市场推出与其他的相比有什么优势。这是资本市场和股民对你的认知是否够?
第二个,都有优势和缺点,多重征税的问题怎么处理,外汇的问题怎么处理,时间是否够。各个项目我们要做一个综合的判断,但是既然这条路通了,我们会积极探索这条路。
钱学杰:我觉得创业板的推出是一个利好,而且在这个时机,对政府来讲和高增长的中小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像潘总讲了,为什么是一个好的时机,一个方面是提供了渠道,另外像海外的中小板都面临爬下的问题,如果中国在适当的时候推出,可能会吸引一些好的企业,包括过去想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现在在中国上市。这是好的事情,问题是像潘总提到的,一个是创业板的长期定位,到底是怎么样定位,到底是怎么样的企业应该去创业板。
因为美国的创业板,纳斯达克搞的非常成功,中国的创业板何去何从。从长期来看,定位的问题很重要。
第二个,许多的企业希望能够上创业板,但是创业板是提供了一个渠道。对许多企业家来讲,希望通过创业板的融资渠道以后,能够继续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这也是很重要的,不是上了以后,把它作为一个套现的机会。这样有可能会整个创业板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我们的管理部门还是要考虑创业板怎么建立一个长效的竞争机制,与国外的比、与纳斯达克比、韩国等国家比,怎么样建立更有竞争力的机制?
潘晓峰:是的,这是一个市场,看你怎么运营了。到最后不在乎你在那个板,而在于你需要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打通这个通道,纯粹从财务来说,这不是问题,成千上万的企业都可以做到,但是难在怎么定位。我要创新,我怎么进去。我与中小板怎么定位,怎么样要切合中国的股民、投资人的利益,必须考虑多方面,如果一个市场没有投资人进来,这个市场会死。
还有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你拿了钱是刚刚开始,也会面临不同的压力。我最近有幸见到许多在清单上的企业,他们的想法在变化,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的盈利下降了,我是否要去,我已经不满足了,第二,已经等了这么多年,花了许多的费用,一两百万就可能影响他们的上市标准。监管部门要把这个定位好,如果不能在几年的时间内有类似于微软、英特尔的公司,为什么纳斯达克那么成功,与有成功的企业非常有关系;如果再造一个QQ,这个市场体制就非常好。
主持人:非常感谢潘总和钱总在非常繁忙中作客我们的腾讯财经会客厅,就金沙江创投和时下风投市场状况等与我们做了深入的沟通。其实今天,来到我们访谈现场的还有东方企业家、北青报和《融资》杂志的同行,在这里就没有时间直接和潘总、钱总做交流了。我们下面会沟通,谢谢网友的参与,谢谢大家。 本次聊天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