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投资公司的“上市”后就*退场——PE通行的这种投资逻辑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逆向思维——将上市公司退市后私有化。
9月17日,汉鼎亚太宣布由FATCapital、汉鼎亚太及美林组成的财团已将台湾上市公司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致伸科技”;交易编号:2336)从台湾证券交易所下市,将其私有化。
PE正在中国周边的资本市场“试水”这种新的投资方式,并准备伺机进入A股。
“偌大一个中国A股市场一定能找到价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而这种商机对我们而言颇具吸引力;如果条件成熟,必然会投资A股上市公司私有化。”9月18日,汉鼎亚太大中华区主管郭明鉴向本报表示。
私有化致伸科技
通常人们以为PE完成其投资公司的“上市”后就等于*退场,换言之,上市是PE的最终“变现”出口之一。但现在的新思路却是,上市公司也好非上市公司也罢,对PE而言,拿到价值被低估,颇具发展潜力与成长性强的公司才最关键。因为,PE可以将其改造提升业绩后,然后再分拆上市或并购。而上市公司有一定的现金流,可以借此融资获得收购资本,因而具备很强的杠杆放大作用,PE由此获得厚利。
致伸科技正是这种投资逻辑的最新案例。
已上市16年的致伸科技是一家台湾*企业,设计并供应扫描仪、计算机周边产品及蓝牙配件。
汉鼎亚太与致伸科技的这次交易每股收购价为新台币18元(约0.55美元),总交易额为86亿新台币(约2.65亿美元)。公司下市后管理层将持有约30%的股权,而收购财团将共同拥有余下约70%的股权。
汉鼎亚太作为风投在17年前曾投资过致伸科技。
但致伸科技上市后,反而因为上市公司法律手续复杂影响了海外并购等战略发展。由于感到上市意义不外乎是筹措资金,既然PE可以带来新的技术、资本、网络等资源,致伸科技考虑下市。
值得一提的是,汉鼎亚太财团的收购资金来源正是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作抵押举债而来。
郭明鉴表示,将致伸科技下市后可实现海外并购,或者就在台湾岛内做并购,再不然按需进行企业整合,从而实现盘活上市公司各种资源,缔造新商机。
郭透露,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资有几个关键环节:投资人首先要看到公司被低估,愿意溢价购买,再得到公司管理的认可;下市后,公司策略更能得以发挥;另外,台湾融资环境较好,借贷利息很低,这才具有可操作性。要确保私有化成功,必须制定出合理的私有化价格,采取合适的支付方式,选择恰当的私有化方式。
早前,汉鼎亚太在新加坡和香港曾以“双重要约”收购在新加坡上市的全球采购及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供货商——全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全威国际)。
这项收购交易额为1.05亿美元。交易完成后,汉鼎亚太于2007年3月成功使全威国际下市并将其私有化,同时保持全威国际的附属公司——林麦集团有限公司和百富国际有限公司——分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地位。
郭明鉴说,这些交易显示愈来愈多亚洲上市公司借着进行私有化来推动他们的发展策略,并同时透过杠杆作用来提升公司营运。
中国A股商机
事实上,上市公司私有化模式在欧美市场比较多见,PE利用举债把价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私有化后,孵化成长,再并购或再上市,从中发现并缔造价值链。比如,前不久,美国黑石基金收购希尔顿集团。但在亚洲因为法规或是市场化程度不够这种模式显得较为新鲜。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以赛富基金、IDG为首的私募股权基金计划入资神州数码(0861.hk)。据了解,未来计划可能将神州数码私有化,退出途径很可能是再转板至内地A股市场。
赛富基金总裁阎焱表示,考虑将神州数码私有化,如果成功未来上市地点或许是A股也可能是斯达克等地。
业内人士认为,神州数码在香港市场表现一直平平是“转板”的动因。同时内地市场火爆,这是PE进行套利的普遍手段之一——通过私有化提升业绩,然后转到市场盈率较高的资本市场。
上世纪80年代,世界500强公司价值都被低估,曾有大量机构投资者试图收购它们,有的甚至是敌意行为。到80年代未期,业界对此举持否定态度,此类金融大鳄很快被淘汰。和君创业总裁李肃认为,现在投资者是金融家与企业的结合体,非常成熟,这时PE私有化上市公司再度复兴,并且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此模式必然会传递至亚洲市场。
华平一位董事表示,在中国内地A股市场进行私有化在技术上是存在可行性的,比如私有化后不一定再上市,而是将其进行分拆出售。但目前A股市盈率过高,机会应该不多,而且内地不支持杠杆,这也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不过,郭明鉴认为,尽管A股整体估值偏高,但还是会有个别公司被低估。无论如何,作为参与者的PE对于中国市场非常有兴趣,难点在于“中国借贷资金市场并不健全”。当法律健全,杠杆收购符合上市公司的长远益时,上市公司私有化才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