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介绍地奥集团创新经验

2024-11-28 15:02 互联网

《人民日报》科技视野版“关注·寻找中国创新样本”栏目刊发长篇通讯《从中科院下海的一叶小舟 民族医药旗舰成功登陆欧盟》,文章对地奥集团狠抓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做法与经验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了重点报道。

全文报道如下:

关注·寻找中国创新样本——

从中科院下海的一叶小舟民族医药旗舰成功登陆欧盟

《人民日报》(2014年04月04日20版)

回忆起26年前的“下海”,李伯刚感慨良多。

1988年,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种以甾体皂苷特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变成造福患者的新药,身为研究人员的他怀揣50万元贷款,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旧图书馆租了个角落,开始了艰难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当年从中科院驶出的这只小舟,如今已成长为集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微生物药物、药物制剂研制于一体的大型骨干制药集团。2012年3月,由成都地奥集团研制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获准在欧盟注册上市,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零突破。到2013年末,成都地奥集团总资产达50亿元,原始投资增值1万余倍,年产值20多亿元,利税总额连续14年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依靠技术创新,为百姓提供物美价廉的放心药

1988年,“下海”者可谓络绎不绝。然而,对于一个擅长且醉心于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科研人员自己创办企业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当时很罕见。可以说这样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注定了这种创新精神会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李伯刚说。

很快,地奥心血康畅销至全国29个省份的9000多家医院,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但李伯刚并没有停止科技创新的脚步,他把税后利润大部分都投入了科技开发。20多年来,只要是科技人员的研发需求李伯刚少有拒绝,对于经费更是分文不吝。

慷慨的研发投入,换来的是自主创新的累累硕果。依托中国科学院的技术优势,地奥集团不断努力研制新药,先后开发出了脂必妥片、脂必泰胶囊、黄芪注射液、迈普新和填补国内空白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李总考虑的不仅是公司的利益。他要求,地奥人通过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不能将原材料和人力等成本上升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要为老百姓提供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好药、放心药。”地奥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2002年,地奥集团研发了一种免疫增强药物———迈普新(胸腺肽α1),大家都觉得这个产品很有市场前景。

当快要拿到批文、集团总裁办公会进行论证时,却发现该药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广大患者来说仍然偏高。于是,科研人员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逐一试验,力争把药品的最终价格降到普通百姓都用得起的水准。经过半年的努力,药品的成本比论证前降低了3倍,市场价格只有198元,远低于980元的进口价,而且纯度高于进口产品。在2003年防治“非典”战役中,迈普新“火线出击”,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目前,该药的年销售收入已接近5亿元。

“我和我的团队,最初都是从科学院出来的,大家骨子里都有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李伯刚说,企业的强项始终在科研这一块,靠的是产品的优势,通过药品的疗效、安全性、服用方便与否等,赢得患者的信赖。

技术创新加管理创新,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

在李伯刚看来,所谓现代企业的良性运行机制,首要的是人事和分配领域的机制创新。“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显然不是地奥的选择。

在地奥,有三种劳动模式:创造性劳动、复杂性劳动和简单劳动。这三种劳动都有不同的定性、定量考核方法,工资待遇随业绩而变动。

“项目核心人员从销售中可获得可观的提成,成为项目的‘技术股东’。比如,科研人员在产品投入市场后,每年都可获得产品利润3%—5%的奖励。今年往后,这个比例还会增加。此外,公司同时坚持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各类人才子女入学,公司均予资助;员工过生日,都能得到公司的礼物。”李伯刚说。

博士后王学超的爱人在四川南充工作,为了让他能全身心投入合成药物的创新研究工作,李伯刚亲自出马,为其解决爱人的工作调动问题。爱人调入成都工作后,王学超将全部精力放在心脑血管、肝炎、糖尿病等领域的新药研发中。目前,王学超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筛选出多个批次疗效确切、安全可靠、较同类产品有明显优势的新药“苗子”,获得5项专利授权。

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为地奥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吸引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地奥集团现有科技人员1700余人,形成了以30多名海归人才和本土博士及100余名硕士组成的优秀研发团队。

如此强大研发团队和李伯刚一贯奉行的“聚财先聚人,聚人先聚心”方针密不可分。

李伯刚深知,对医药行业来说,技术和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只有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才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给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地奥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了2.5万平方米的科研大楼,花费7000余万元购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设备,还建成了十多个国内一流的研究室、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创新聚焦三大板块,争当中药国际化排头兵

新药研发是名副其实的冒险:从10万个化合物中才有可能筛选到一个最终能成为上市药品的化合物,而且周期长、风险大、投入多,成功率极低。

为提高成功率,1997年地奥率先投入巨资建立了国内药企中*个现代化的药物筛选中心。经过十多年积累,建立了生物化学及细胞水平的筛选模型50余种,瞄准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产生了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成果;同时,该中心还为国内药物开发机构及高校提供优质服务。

加入WTO之后,我国药企与跨国药业公司的竞争更为激烈。李伯刚意识到,要想取胜只能靠科技创新产品。“只有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变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优势,才能拥有竞争优势、市场优势、制胜优势。”

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地奥集团对未来的研发格局进行了部署,重点聚焦三个板块:

一是对以天然药物为主的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换代,研究其机理,提升其科技内涵;二是在仿制中创新,对化学和生物药物的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创更有效率的药物制造技术;三是在肿瘤、糖尿病等领域从源头上进行科技创新,开发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能否走出国门、打入国际主流市场,是对中国创新药物的巨大考验。

自2006年起,地奥集团组建生物药国际化研究团队,进军欧盟市场。该团队迎难而上,先后开展了欧盟注册法规研究、欧盟管理研究、质量控制研究、欧盟药物警戒学研究、专利知识产权研究等。七年之后,“地奥心血康胶囊”终于获准在欧盟注册上市,成为欧盟成员国以外获得市场准入的*个植物药。

面对这一重大突破,李伯刚很淡然也很清醒。“地奥心血康成功进入荷兰市场只是心血康国际化进程的*步。”

李伯刚表示,接下来,地奥心血康胶囊产品不仅要全面进入欧盟市场,更要为中医药国际化项目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为发展中药和壮大中国民族医药产业做出新贡献。(吴月辉)

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资讯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