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这个在21世纪刚刚崭露头角的生物科学分支,在医药、能源、材料、化工、农业等领域具有极其广阔应用前景,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
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合成生物已成为一条新的“黄金赛道”,是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据波士顿咨询预计,到本世纪末,合成生物将广泛应用在占全球产出1/3以上的制造业,创造30万亿美元的价值。而CBInsights分析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亿美元。
“合成生物是人类面向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是实现绿色制造、双碳目标的底层支撑。”日前,在以“合成生物大进击”为主题的《沪市汇·硬科硬客》首期节目中,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燕指出,过去需要通过动物提取、植物提取、化学合成的各种物质,现在都可以通过合成生物细胞工厂来生产获得。比如过去动物提取的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植物提取的麦角硫因、红景天苷,不具备提取可能的人乳寡糖等等,现在都可以用合成生物细胞工厂生产。
赵燕表示:“合成生物的底层技术可以总结成三个字——读、写、改。‘读’就是基因测序技术,读取生命的信息,‘写’是基因合成技术,‘改’即基因编辑技术,这三大底层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合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基础。”赵燕预测,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医用,80%的物质可以通过细胞工厂来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对环境更友好。
值得关注的是,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制造,正在成为新一轮大国博弈的焦点,中国的合成生物学在全球已经处于相对靠前的有利位置。
对此,赵燕表示:“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备的供应链,且多年深耕发酵领域,具备*的发酵技术和中试能力,是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医用原料等生物材料的*生产国。只要在政策上出台可落地、可执行的实施细则方案,就能够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大有可为。”
对于掌握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企业更适合做合成生物的观点,赵燕则认为,合成生物最终都是通过细胞工厂,通过发酵进行生产,只不过菌种和工艺不一样。她表示,具备发酵技术储备及发酵能力的公司,在合成生物赛道上,可能比其他的新进入的这些公司更有优势。美国之所以合成生物遇到一些瓶颈,就是因为在微生物发酵这一块技术相对缺失。
此外,赵燕也认为,目前社会对合成生物的认识还没有跟上。“甚至投资者也没有多少能够真正理解这种绿色制造方式。合成生物学常被归类于化学化工领域,进而觉得健康性缺乏保障。”赵燕如是表示。
合成生物飞速发展已然成为一条“黄金赛道”,随之而来是大量“热钱”和玩家的涌入。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至今,合成生物领域有超百家国内外企业完成了新的融资。而目前全球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已多达500余家,行业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
而这些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在ESG浪潮中也凸显出独特优势。专家表示,合成生物产业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提高企业自身的ESG水平,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成为一家全球化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就必须要按照国际标准来建立自己的ESG管理体系。”赵燕举例,比如在公司治理方面,华熙生物设有ESG委员会,由外部独立董事来担任;并设有一级部门ESG管理中心,此外还成立了28个ESG战略小组,将ESG理念全面融入公司战略和日常运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