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十年,一座城市有多少可能性?

2022-10-17 09:03 互联网

◎智谷趋势(ID:zgtrend)|  傅斯特

刚刚过去的黄金周,很多人观看了在成都举办的2022年第五十六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决赛)。

这是继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之后,在中国举行的又一项国际*赛事。

image.png

天府新区鹿溪智谷,绿道串起郁郁葱葱的美景摄影:王效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人在成都的大自然中,亲身参与了另一项运动——长达一百公里的环城绿道,成为今年成都人假期的打卡地。

不止市民“种草”。据骑行爱好者介绍,全国各地骑友也专程飞到成都挑战环城一百公里。“到成都挑战百公里骑行”已然成为骑友圈体验户外时尚运动的风向标。

一条城市绿道,究竟蕴藏了怎样的魔力?

它背后的真正意义,远远超出了绿道本身,而是一座超级城市,十年发展变化的缩影。

image.png

今年年初,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实现全线闭合。

这条约100公里长的一级绿道,串联起133平方公里的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的生态水系和24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沿途还建有78个“一桥一景”景观桥梁,桂溪生态公园、锦城湖等121个特色生态公园“串珠成链”。

与其说它是一条加长版的城市绿道,不若说它是一个以绿道为主线的城市生态系统。一端满足着市民的休闲需求,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另一端还隐隐为都市人留存了一抹“田园牧歌”式憧憬,让人“记得住乡愁”。

image.png

图源:红星新闻网

更进一步来看,成都绿道不止是为城市增加了新的自然景观,也在孕育各种新业态。

绿道沿途有很多进出口,路口有专人把关,只允许自行车和行人进入。骑行的一路上有小吃摊点、水果摊、自动售卖机、卫生间、凉亭、栈道、条櫈、躺椅、垃圾桶等公共设施,供游人休憩使用。

如今在成都的公园里、绿道上,除了散步赏景,丰富的生活和消费场景也总能带来惊喜,如在树上吃火锅,在集装箱里喝咖啡,走进茶园采一抔茶……

实际上,成都绿道项目规划之初,就植入了产业化的基因,即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布局挖掘绿道经济价值,着力实现优质生态和高端产业双提升。

时至今日,成都绿道经济已形成具备自身造血功能的创新发展模式。在绿道,绿色不仅“可感知”,而且“可进入”“可参与”,更因为植入了新的经济业态,促进了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这正是这条绿道高级的地方。它不只长,也不仅是为市民休闲锻炼提供了一个好去处,更是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场景。

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就是一座社会活动的剧场。”成都就是通过多元复合的场景营建,为人提供了多元化的舞台,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剧场”中寻到一方天地,演绎自己的人生。

image.png

图源:成都天府绿道

纵横天府的一条条绿道,既是场景本身,又是场景的串联。它连接着大量非正式公共聚会空间的供给,如特色街区、遍地开花的茶馆、咖啡馆等。这些空间不仅是场所,也是创新创意的载体,能够带动宜居宜业品质提升,成为“年轻人纷纷入蜀”的磁场。

而这些,都是成都过去十年砥砺奋进的缩影。

早在2010年,成都就启动了健康绿道建设,当年成都共建成绿道约167公里。而根据规划,至2025年,成都将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超1万公里,建成全国甚至世界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

这个距离,比成都到伦敦还远。

image.png

图源:四川日报

image.png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绿道也不只是绿道。

成都正在打造超长的天府绿道体系,依靠“一轴、两山、三环、七带”,覆盖区域、城区、社区,串联起一座座公园。如今,成都已建成5327公里绿道、1305个公园。

绵绵绿道延伸的背后,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公园城市蓝图。

image.png

图为锦城湖公园,拥有千亩湖景,是环城生态公园体系中的夜跑圣地。

摄影:杜宁

2018年2月,最高层来川视察时,在成都天府新区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生态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人类探索理想城市的脚步从未停歇。那一刻起,成都成了公园城市的“首提地”。

业界看来,公园城市将是城市建设的一次革命。作为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理念,公园城市对于开辟城市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开创城市建设发展新局面具有现实意义。

可是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范式,公园城市在全球没有模式可参照、没有先例可遵循。

将城市和公园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可能会立即想到纽约中央公园。但是,城市公园和公园城市却有着本质区别。成都敏锐意识到,公园城市≠公园+城市,不能单纯看公园数量,更不是大建公园。

美国数据分析网站Excel in XL就提到,“全球有很多不错的公园,比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法国巴黎的卢森堡公园等。但拥有2100多万人口的中国城市成都,有一项让全世界感到惊艳的规划。这项规划不是在城市里建公园,而是让‘城市就在公园里’。”

这是对公园城市概念的精辟阐述。

image.png

图源:财经杂志

公园城市理念首次提出两年后,2020年,成都从“首提地”正式转变为“示范区”。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这一决策释放出信号:中央寄望成都试验能探索出新的路线图。显而易见的是,中央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是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最重要、最独特的国家定位。

这些年,很多地方都拿到了“示范区”的头衔。比如,深圳是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浙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它们代表的是国家赋予一个地方的最高定位,由此也可见“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分量。

规划还特别要求成都,探索创新、先行示范,积极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

为何国家把这一重任交给成都?

总体方案指出,成都作为西部地区超大城市,生态本底良好、发展活力强劲,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初步成果,具备进一步深化示范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image.png

图源:成都日报

成都被称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里自然环境优越。作为全球海拔落差*的超大城市,成都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一方面,大尺度的绿色空间,重塑了城市形态,也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众多的新场景。

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城市“绿心”;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造生态“绿肺”;建设天府绿道体系,打造城市“绿脉”;建设锦城公园,打造超级“绿环”;建设锦江公园,打造精品“绿轴”……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不只是一种生态概念,更逐步探索建立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对技术创新、特色金融、数字文创、消费业态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促进和激发作用。

比如,在桂溪生态公园,以“运动活力、休闲时尚”为主题,陆续引入国际买手店、欧美潮玩品牌、精品餐饮、网球和板式网球等项目,以匹配市民需求,促进消费不断增长。

再比如,公园城市建设浪潮之下,成都体育产业发展也如虎添翼。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925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

公园城市甚至能+金融。央行成都分行就围绕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目标,制定出台了《成都市绿色金融行动方案(2022-2025)》,推动成都等5个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地区,围绕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金融机构碳核算、绿色信用体系建设等开展创新实践。

公园城市,有无限可能。

image.png

图源:天府新区

image.png

近年中央反复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个意义上,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代表了国家层面对于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全新探索。

它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表达,也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

“公园城市”的新鲜出炉,承载的是现代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人与生态,生产与生活,更友好相处、平衡的必然追求。

国家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之一,就是打造高品质宜居地。这在几大*城市群规划中,是*的。另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都的功能定位还包括世界文化名城。

这些定位表明,成都在宜居性、城市文化等软实力方面获得了国家的肯定。公园城市建设,就是让成都的这些软实力优势进一步突显的一个重要抓手,并以此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与制度。


image.png

图源:成都发改委

城市公园城市建设的空间属性就是:园中建城、产城一体,坚持一个城市组团就是一个功能区。这恰好对应解决的就是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弊端,致力于化解通勤时间长、堵车严重等大城市病。

梳理世界城市发展理论,从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到20世纪上半叶《雅典宪章》对于城市功能分区的推崇,再到20世纪下半叶《马丘比丘宪章》突出人的价值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它们背后都有一条主线越来越清晰,那就是人类对城市这一生存空间“宜人化”的追求。

到了今天,“公园城市”理论接过接力棒,成为全球诸多城市的共同选择。

2019年,伦敦成为全球*座国家公园城市。同年,作为建设标准的《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宪章》颁布。

新加坡为打造世界一流花园城市国家,更是早在1965年建国以来就十分重视包括公园在内的城市长远科学规划工作。

国内在成都之后,深圳、杭州、南京、东莞等多座超特大城市也纷纷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共识共建背后,暗合了人们对“诗意栖居”的共同需求。

image.png

桃花故里

图源:成都市龙泉山森林公园管委会

无论是公园城市“首提地”还是“示范区”,扮演探路者和开拓者角色的成都,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从原来的“产-城-人”,转换到“人-城-产”;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在“公园中建城市”;从原来的“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转变,“思考城市空间究竟是为谁而建,围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去营造场景”。

公园城市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人”的要素被排在首位,是其他产业有机聚合的关键要素。

于此就更能明白,公园城市绝不只是一个生态概念,而是一种全新的、也是更“宜人”的城市发展理念。

成都人热爱生活,也最懂生活。比如随着环城绿道的建成,成都人就向全国输出了“露营、骑车、爬山”的“新铁人三项”。

绿道不是成都发明的。但成都人却真正把绿道文化发扬光大,玩出了新意,将它嵌入市民的生活之中。

image.png

图源:成都发布

过去十来年,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活场景的不断丰富,成都式生活主张,已越来越受到认可。一个*说服力的观察维度,就是人口的流入规模。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常住人口较“六普”足足增加了581.9万人,在全国仅次于深圳、广州。

公园城市建设突出的是对人本价值的重视,一座城市发展成绩的*标注,也就是对人的吸引力。过去十年,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口增量高居全国第三,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就说过:对于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年轻人来说,把城市变得更“好玩”,就是更有效的“抢人”办法。成都应该是这一论断*代表性的注脚。

如果说过去,我们习惯了把以成都为代表的中西部城市,作为在产业转移上能够与越南互博的战略回旋空间,那么到今天,成都身上的另一重价值愈发不可低估——生活方式上的引领示范。

人们常说,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留在成都的理由。而公园城市,可以容纳超过2000万人的2000万个理由。

image.png


市民在成都双流空港花田骑行,摄影:李奉生

image.png

十年后,轻舟已过万重山。

所以我们看到,过去几年成都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在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系统性变革的同时,城市综合竞争力也不断跨越新台阶。

成都的实践,对应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就包括三大方面——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尤其是放在十年的历史刻度上来看,成都在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城市综合能级上的提升速度,都取得了相应发展。

image.png

图源:每经,摄影:兰素英

产业方面:电子信息产业多年来就是成都的*支柱产业。从英特尔、富士康、戴尔、联想到京东方,成都一直是“IT西进”的引领者,享有“第二总部收割机”的别称。

无论是IT,还是汽车、互联网新经济,成都在过去十来年都成功抓住了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刷新了外界对于内陆城市产业实力的想象力。

近年来,成都又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发挥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投资基金、领军人才作用,吸引汇聚一批创新型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构建科技创新区域联动机制,打造完善政产学研用投创新共同体,持续推动创新成果就地就近产业化,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营商环境方面:成都不断“升级迭代”,从1.0版升级到4.0版,迈向了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得益于此,截至2021年成都已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12家。其中,本土有3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榜单,上榜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交通建设方面:在超特大城市最受关注的轨道交通建设上,成都地铁运营里程跃升至558公里,从2010年9月27日首开到突破500公里,用时仅10年零3个月,一度创下世界最快记录。

目前,成都已建成拥有13条线路、373座车站、558公里的轨道交通大线网,单日最高客运量破700万乘次,线网累计客运量突破90亿乘次……

如果说城市轨道交通象征的是市民的出行便利和效率,那么在代表城市对外连接效率的航空方面,成都更是大放异彩——成功开通“双机场”,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都市圈时代,成都同样抢得先机。去年底,成都获批建设第三个国家级都市圈。根据都市圈发展规划,到2035年,成都都市圈将基本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更大的战略机遇还体现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框架下,成都与重庆联手,被赋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伟大使命。

从西部到全国,从跟跑到引领。一路走来,是成渝发展能级和位势的提升,也是成渝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更为深度地融入、更为有力的担当。

“一座城市的发展要靠自我奋斗,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过去十年,在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机遇中,成都均“躬逢盛世”,紧紧抓住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跨越新高峰。

在全新的历史节点上,“公园城市”4个沉甸甸的字,仿佛是对千百年前那首绝句的最有力的回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所谓千秋,所谓万里,是古人对时空的表征与期待。

千百年后,十年之后,成都终于能够连接世界,穿越时代。

过去十年,成都为世人创造了太多惊喜。这也让我们有理由更加期待,它的下一个十年。

image.png

摄影:嘉楠

参考资料:

1、《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汤继强

2、《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让绿色成为城市的优质资产》人民日报

3、《成都:以绿色为底迸发公园城市新活力》中国新闻周刊

4、《城市新革命:公园城市的成都试验》财经杂志

5、《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将绘出这样的新画卷》四川日报

6、《非凡十年·成都实践|“双城”起势:以成渝 开新局》成都日报

7、《非凡十年·成都实践│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成都日报

8、《非凡十年 闪亮日子⑰|引育世界500强的成都动能》成都日报

9、《公园城市成都“示范”什么?》每日经济新闻

10、《世乒赛,给成都带来了什么?》四川体育

11、《〈人民日报〉关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延展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场景》.GoChengdu够成都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资讯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